4月12日,坐在眼前的李磊博士,正著手可用于選擇性激光燒結型(SLS)3D打印的聚丙烯粉末材料產品的課題結題。
他拿著打印出的鏤空球、尾噴管等成品,詳細介紹這個高端聚烯烴材料研究項目的目前進展、存在的問題和未來廣闊前景。
圖為李磊對注塑聚丙烯標準樣條的操作參數進行設置
李磊是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煤炭化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高端材料黨支部書記、先進材料創新團隊負責人。這個入選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的科研人員,11年如一日,將自己泡在實驗室里,或是盯守在復雜的裝置上,每天安排的滿滿當當。
他說:“我很享受這種高強度的工作,這能夠讓我專注于每一項研究課題?!?/p>
這個臉上洋溢著陽光與自信的大男孩?!扒?年基礎研究的成果,在近3年內,有的已經轉化,有的正在落地轉化中?!崩罾谡f功夫沒有白費的,“日復一日,回頭看看,會有很多收獲,這樣的感覺非常好”。
2011年,作為寧夏煤業首位校招博士,擺在李磊面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行業難題。公司的丙烯不聚合,裝置開車都是問題。為什么別人用的好好的催化劑,到了寧夏煤業就不行了?
“采購國產催化劑,由于批次不同、性能也不盡相同;采購進口催化劑,高昂的費用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狈磸退剂亢?,李磊團隊動起了解決這一“卡脖子”問題的心思。
經歷上百次的實驗,最終明確了煤基丙烯與催化劑的匹配性至關重要。龐大的數據是支撐自主開發Novolen工藝氫調法生產聚丙烯技術的基礎。
李磊做了別人想做而沒做也不敢做的事,打破了Novolen工藝一直采用過氧化物生產高融指聚丙烯產品的局面,在50萬噸/年聚烯烴裝置上應用后,產品一舉通過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認證和美國FDA認證,入選工信部單項冠軍產品名單。該項技術填補了國內工藝技術空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這一技術至今在100萬噸/年生產裝置上穩定使用,年可為企業增效1億元。
在李磊看來,作為煤化工行業,如何在行業內乃至全球掌握話語權,關鍵要有自己的技術和方法。而第一步關鍵在于搭建煤基丙烯聚合小試評價裝置,國內沒有成熟先例。
為此,李磊和團隊成員走遍了北京、河北、山東等地企業,借設備和實驗室進行測試試驗,每天天沒亮就進入實驗室,天黑了才出來。
歷經了超千次的基礎評價研究后,在國內首次搭建起了煤基丙烯聚合小試評價裝置,創新性建立了煤基丙烯原料適用性評價方法,及時解決了聚合活性低、煤基丙烯單耗高等瓶頸問題,也化解了生產裝置因半年就用完了全年催化劑而要被迫停車的風險,擺脫了對進口催化劑的依賴,國產催化劑實現了在二線和四線裝置常年穩定運行,產品合格率達99.9%。僅此一項,近3年就直接節省催化劑成本超5000萬元,間接效益更是數以億計。
當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低碳化、多元化、高端化”要求,李磊帶領團隊聚焦高端聚烯烴彈性體,意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補鏈強鏈,研發出高端化學品,助力企業乃至行業煤化工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李磊眼里,每一項成績、每一個殊榮都是一個故事,但故事的主角始終是“寧煤”。